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孔子曾说过:“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。”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人生的总结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寿命的认知。在那个时代,由于医疗条件极其落后,很多人活不到老年。因此,到了三四十岁,人们便需要尽快完成他们应尽的责任和目标。而今天,许多人到了四十岁才刚刚开始思考自己的事业方向。
古人尤其珍视生命,毕竟在那个时代,保持生命的延续可比今天困难得多。尽管随着时代进步,平均寿命有所提升,但即便到了现代,活到七十岁依然是一件不易的事。
除了战争,古代的医疗条件也极大制约了人们的寿命。古人虽然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理论,但中医的治疗范围相对有限,很多疾病至今都未得到有效的治疗。更重要的是,即便有了解疾病的办法,很多人也因经济问题无法承受治疗费用。在没有医保的古代,穷人得了病很难获得及时的治疗,常常因为经济困难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,甚至因小病导致死亡。
此外,古人对于疾病的认知较为模糊,很多人认为小病不需要太在意,结果却延误了治疗。以至于风寒感冒这样的小病也可能致命。在医疗技术落后的情况下,疾病成为了古人寿命的最大威胁。虽然战乱影响寿命,但医疗的不发达才是让人们在和平年代也无法享有长寿的关键因素。
然而,除了外部的战争与医疗条件,古人的生活习惯同样对寿命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在先秦时期,绝大多数人无论贵贱,通常都一天吃两餐,分别是早上八九点和下午四五点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,粮食产量有限,农民不仅要交税,还要供养家庭,因此粮食十分紧张,维持生计成了首要任务。
虽然一天两餐勉强够温饱,但这对于当时的劳动强度来说远远不够。古人耕作的工具简陋,劳动强度大,体力消耗极为巨大。即使现在,许多人一整天从事体力劳动,也会感到饥饿。古人的体力消耗更大,而每天仅有两顿饭,体力得不到有效补充,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,身体必然会受到影响,导致早年健康破坏,老年则病痛缠身。因此,许多平民百姓到了四十岁便已经衰老,虽然年轻时身体健壮,但随着岁月流逝,病痛逐渐显现。
相比之下,王公贵族的生活显然更为优越。他们不仅不需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,而且还有充足的粮食,逐渐实现了一日三餐。战国时期,道家学者庄子就提到,“适莽苍者,三餐而反,腹犹果然”,可见,三餐已成为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。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,甚至普通家庭也能维持一日三餐,尽管此时正值战乱时代,若是和平年代,人们的平均寿命很可能会有显著提升。
但古代也并非没有长寿者,历史上不乏活到一百岁以上的人。通过研究这些长寿者的共同点,可以发现,许多长寿者都来自士大夫阶层,尤其是王公贵族。与普通百姓的艰苦生活不同,贵族阶层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,他们不从事生产劳动,吃得好、喝得好,生活无忧,因此,他们的寿命普遍较长。
然而,为什么皇帝这个最高权力者,反而常常寿命较短呢?这与他们的心理压力有着密切关系。皇帝手握国家大权,背负着巨大的责任,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力消耗往往导致他们健康迅速下降。尽管皇帝吃得好、住得好,但过度的精神压力和常年的焦虑耗尽了他们的体力和精力。相比之下,王公贵族没有如此沉重的负担,他们可以享受生活,保养身体,也有足够的资源购买珍贵的药材,活得较长的几率较高。
因此,在古代,长寿基本上是属于有财富和资源的上层阶级,普通百姓若能活到六十岁已经算是非常不易了。通过对这些古代长寿原因的分析,我们不难发现,现代人的延寿之道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:尽管过度劳累不利健康,但适度的运动有益身体,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,减少压力,也是延年益寿的关键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